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山阴文学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诗鉴赏 >

朱自清《血歌——为五卅惨剧作》

时间:2005-12-13 00:00来源:泛舟网 作者:佚名 点击:
血是红的!   血是红的!   狂人在疾走,   太阳在发抖!   血是热的!   血是热...
血是红的!
  血是红的!
  狂人在疾走,
  太阳在发抖!
  血是热的!
  血是热的!
  熔炉里的铁,
  火山的崩裂!
  血是长流的!
  血是长流的!
  长长的扬子江,
  黄海的茫茫!
  血的手!
  血的手
  戟着指,
  指着他r我你!
  血的眼!
  血的眼r!
  团团火,
  射着他你我!
  血的口!
  血的口r!
  申申詈,
  唾着他我你!
  中国人的血!
  中国人的血!
  都是兄弟们,
  都是好兄弟们!
  破了天灵盖!
  断了肚肠子!
  还是兄弟们,
  还是好兄弟们!
  我们的头还在r颈上!
  我们的心还在腔里!
  我们的血呢?
  我们的血呢?
  “起哟!
   起哟!”  
  1925年6月10日  

  在二十年代,被五四浪潮鼓动起来的朱自清,曾决意以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观感,抒发时代的新声,反对封建传统,同情被压迫的人民,“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论无话可说》)。所以,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诗,有对祖国光明未来热切的向往,有对十月革命由衷的赞唱,有对进步知识分子生动的抒写,有对学生和工人群众反帝斗争的热情歌颂,有对血泪人生的揭露,也有都封建统治势力和黑暗世界的激烈抨击,这些洋溢着积极进取勇往向前精神的诗篇,充分地表现了诗人的觉醒,说明他的心潮和着时代浪潮的节律,使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反帝反封建的涛声。《血歌》就是一首为“五卅”惨案而愤怒呐喊,传达出悲壮慷慨声调的诗作。

  1925年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万余人游行示威,要求收回租界。英帝国主义竟悍然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炮射击,血染南京路,造成了震撼中外的“卅”惨案。作者怒火中烧,拍案而起,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不可遏制的悲愤之情,控诉帝国主义强盗的野蛮行径。作者采取迸发式抒情的方式,一开篇就以悲愤的音调把我们带入那血染的情境之中:“血是红的!/血是红的!/狂人在疾走,/太阳在发抖!/血是热的!/血是热的!/熔炉里的铁,/火山的崩裂!”作者运用激越情语,紧凑短句,倾吐愤怒,感情奔放,如火山爆发,江河决口,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击力。既写出了中国人民敢洒热血,不畏强暴的气概,也勾画出了激烈残酷、令人发抖的血腥场面。然而,中华民族是杀不绝的,中国人的血是不会白流的。长长的扬子江,奔腾不息;茫茫的黄海,汹涌着滔天的波浪。中国人民会“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鲁迅《淡淡的血痕中》)挺起胸膛,惩办恶徒,讨还血债。

  诗中的这种迸发式抒情,沉郁、奔突、炽烈,通贯着全篇,有如烈火中烧,如溶岩翻滚。接下去,诗人连用“血的手”、“血的眼”、“血的口”三个意象化排比短语,像打连珠炮似的,抨击了英帝国主义惨杀民众、凶残掠夺的罪恶行径,富有极强烈的鼓动性和战斗性,生发出一种铿锵有力的强烈节奏和不可抗拒的气势,字里行间闪烁着仇恨的火焰,放射着鲜红的血光,似乎执“讨还血债”的武器,擎着反抗掠夺和屠杀的战旗,呼喊着向英帝国主义强盗进击。诗人对帝国主义的愤怒感情,也随之越来越烈,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特别是最后又连用“都是”、“还是”、“还在”三个递进式短语,使感情的波涛迭起,推向了高峰。在这里,诗人呼唤着“好兄弟们”,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用“还在颈上”的头颅,去战斗,去向帝国主义讨还血债,去彻底摧毁那个黑暗而残酷的旧世界。今日帝国主义横行霸道,把中国作为他们寻欢作乐的“天堂”,明日我们要把它变成埋葬侵略者的“地狱”,今日帝国主义为非作歹,在中国制造骇人听闻的血案,明日我们也要让他们爬倒在这血腥中,中国人民的鲜血不能白流。这几行短短的诗句,囊括了相当丰厚的感情内容,其艺术的浓度可以说达到了饱和的程度。

  《血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把“五卅”这一特定的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借代为“血歌”,说它是用血谱写而成的,这就艺术地表现了“五卅”惨案的血腥气味,使表述时间的词语获得了形象可感的效果。在整篇作品中,诗人以“血”字为轴心,展开抒情,似声讨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战斗檄文,也似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动员令,那种激情澎湃,热血奔涌的呼号,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感召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语言全是口语化的短语,貌似平淡无奇,但细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具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律动的内在美和振聋发聩,催人奋起的力量。也许有的读者会说朱自清的这首诗与他的其他诗作格调不同,流于一种浅白直露式的“大喊大叫”,其艺术韵味不够浓。但当我们细加品味之后,就会认识到这种看法是有偏见的。因为诗人的“喊叫”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有着深切的亲切感受,不喊不叫不足以表现诗人那满腔汹涌着的愤懑情感,含蓄隽永不能很好地表现他那如江河决口,火山爆发式的奔突情流。实际上诗中这种迸发式直抒胸臆的呐喊,句句撕人心肠,声声扣人心扉,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能鼓舞千百万民众呼啸前行。我们知道,诗歌的本质品格在于抒情,只要抒发的是真情,各种不同韵味的诗都值得品赏。迷人的小夜曲,清新的田园牧歌,缠绵的爱情诗,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粗犷豪放、激越高亢、直抒胸臆的政治诗,也能给人一种独特的美的陶冶。如果以一种审美趣味来要求各有千秋的诗作,那是有失偏颇的。

  (曹明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