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焕的一首边塞诗: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需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去掉一个"间"字,变换一下读法,便成了一首词: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需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开元年间,边塞诗人王之涣以“歌从军,吟出塞”而闻名于世。他与另外两位著名诗人王昌龄和高适交往甚密,友情颇深。在文坛上留下了一段“旗亭画壁”的千古佳话。 一天天寒微雪,三人相约赴旗亭小酌。旗亭即酒楼。古代酒家筑亭于道旁,挑旗于门前,古曰幌子,今称广告,故得名。正好有十几个梨园伶官和四位名歌伎也来此宴饮,其中一位着紫衣者,更是誉满长安的当红歌伎。王之涣等三人便来了兴致,一边围炉烤火,一边饮酒欣赏歌舞。 王昌龄忽生奇念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多者,则为优矣。”意思就是说,我们都因诗而闻名,可究竟谁略胜一筹呢?今天我们听她们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胜者。高适和王之涣闻言均表赞同。 原来唐诗和宋词以及稍后的散曲都是可以入乐演唱的。象王维的《渭城曲》,入乐后名为《阳关三叠》,可反复咏唱。入乐时,还用裁截和重迭两种方法,将原来整齐的诗句化作长短句,以便于歌唱时符合曲调与节拍。 这时,只听一歌伎正在唱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便在墙壁上为自己画上一道。第二个唱的是“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的歌伎唱“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便又添得一道。这些诗歌或婉约,或悲切,歌者理解得体,演绎也算贴切。听众皆击节、叫好。 轮到身着紫衣的这位女子。但见她轻理云鬓,朝乐工微微颔首。刹那间丝竹齐作,尽皆徵羽之响,一扫方才悲切哀婉的凝重气氛,意转高亢。一声“黄河远上白云间”,似天外之音,气冲霄汉!伴之以金石合鸣,有如铁骑突出、银瓶乍破。众人如闻天籁,无不为之动容。正骇然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若奇峰陡起,响遏行云。众人还流连于白云悬河之中,身处虚无缥缈之际,不期匆匆回归人寰,置身大漠,倏忽间似有轮回之感。紫衣女舞雪回风,歌喉大展,尽显平生所学。只见她,莲步疾移、纤腰频旋,如群峰绕走孤城;翘首望天、广袖长舒,似黄河欲奔云端。待唱到“羌笛何须怨杨柳”,忽闻洞箫呜咽,调转宫商。果然“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余韵缥缈,不绝如缕。待“春风不度玉门关”婉转扬抑,漫入耳际,顿觉长征万里,关山难越,魂梦还乡,悲壮而苍凉。此时满亭之人,歌者回环往复、一唱而三叹;舞者闻乐而身起,弄姿以和歌;观众或击节、或嗟叹,复沉浸于幽怨凄凉之中。 作为《凉州词》的作者,王之涣不曾想到,一个风尘女子,竟将自己的诗歌演绎得如此动人,心下深以为罕。他顿觉热血满腔、豪情万丈,对王昌龄和高适大声道:“田舍郎,我岂妄哉!”(乡巴佬,我没说大话吧!)王昌龄人称“七绝圣手”,更有“诗家天子”的美誉,其七言绝句,与李白之七言并称为“联璧”。即便如此,他还是深深地为方才行云流水般的歌舞所打动。《凉州词》中浑雄苍凉的意境、还有那含蓄蕴藉的哀怨,都令人感慨万千、暗暗称奇。 这首诗,被后世广为传诵。近代学者章太炎予之很高的评价,称其为“绝句之最”,则是题外话。 到了清代,这首《凉州词》却又引出了另外一个故事。 乾隆年间,四川官员依例每年向皇帝进献一箱荣昌折扇。扇子品质优良、制作精美;扇面阔大、收放自如,深受皇宫府第、上流社会的青睐。折扇自唐代由日本传到中国,至明清渐次达到流行高潮。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对于优美的折扇,无不喜爱有加。折扇简直就是高雅的象征、身份的名片。朝中大臣,若侥幸蒙皇上恩赐折扇一把,更是三生有幸,视为仕途吉兆。荣昌折扇,自乾隆起,一直是贡品,也是皇家垄断文化的象征。不过,进献皇帝的折扇,一般都是“裸扇”。尚须经“上画”、“题诗”等步骤,才会身价倍增。若是加盖“皇帝之宝”,那更是价值连城。 这一年,皇帝收到进献的折扇后,依惯例命字、画俱佳的大臣来“上画”、“题诗”。皇恩浩荡,大学士纪晓岚也有幸参与其间。这天纪大学士正在一张扇面上“题诗”,写的便是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他刚写了首句前六个字:黄河远上白云。正待动笔写下边那个“间”字的时候,有客人来访。学士于是住笔、待客……送走了客人, 又接着写第二句,直到结束。 无巧不成书。本来纪学士的墨宝在当时也是一字难求,但偏偏这把折扇却被乾隆爷赏给了他在朝中的对头--和绅。和绅富可敌国,不要说一把扇子,就是那一箱扇子全都加盖“皇帝之宝”赏给他,他也不会放在眼里。当然,既是万岁爷御赐之物,表面上仍须恭敬有加,否则就是藐视圣上,那可是要杀头的。 一日早朝毕,乾隆正欲退朝,和绅趋前一步,故意大声地说:“启禀万岁,臣有要事上奏。”乾隆爷见状,忙说:“和爱卿有何要事,快快奏来。”和绅说:“有人犯欺君之罪,臣不得不上奏。”“欺君之罪?”乾隆的脸色沉了下来。“谁这么大胆,他不想活了吗?快说,怎么回事?”满朝文武面面相觑,和绅露出得意之色。他不慌不忙,掏出那把折扇,向皇帝一拱手:“皇上,这把折扇,蒙吾皇恩赏,臣感激莫名!臣意将此御赐之宝悬于中堂,每日命家人焚香叩拜,以期子子孙孙,铭记皇恩。乃不意有人竟藐视圣上,公然事先在宝物上做了手脚,心怀叵测,其心可诛。”和绅脸上青筋暴跳,口中唾沫横飞,一幅义愤填膺的样子。他一边说,一边将折扇递给当值太监,转呈皇上。 乾隆接过扇子,见扇面画的是一座城池,四周重岩叠嶂,群山嵯峨。一条大河上接云端,穿岩越壑、蜿蜒而下。画面布局严谨,景物参差错落。整幅画井然有序,气势浑雄,很好地再现了王之涣诗歌中的意境,堪称珍品。乾隆自幼师从祖父康熙,更兼名师指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诗词书画,更是看家本领。他虽不动声色,心里却为纪昀叫一声好。再看扇底,确是纪昀的手迹,笔走龙蛇,挥洒自如,写的也不出意料,是《凉州词》中家喻户晓的那四句诗。他将扇子翻来覆去,怎么也没发现“欺君”的地方,却也不便明言。于是一本正经地说:“哼,和爱卿,你就将这欺君之处给大家说说吧。” 和绅故弄玄虚,正求之不得。道一声:“臣领旨,万岁爷既已明察,就容臣代为宣示。”他从太监手上接过扇子,潇洒地展开,然后翻过来,将扇底展示在众人面前。众人起初不以为意,瞟一眼,知道是纪昀的墨迹。“这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么?谈何欺君,和大人小题大做了吧?”不知是哪位胆大的道出了皇上的心思。“不,这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关乎圣上尊严的事”。和绅继续卖着关子:“哪位大人照着扇面的诗句读一读不就明白了吗?”和绅边说边将手中的扇子向一位文官伸过去,嘴里说:“就烦李大人照着读一遍吧!”那李大人知道和绅的面子是不能驳的,便照着扇子念起来:“黄河……远上……白云、嗯!怎么少了底下的‘间’字?”众人闻言,仔细一看,果然缺一个“间”字。 “想必是纪大人漏写了吧!”不知是谁说了一句。“皇上、诸位大人”,和绅抢过话头,满脸严肃,夸大其辞地说:“这扇子,是御赐之宝,要传之后世的。皇上容臣说句大不敬的话,万岁爷千秋之后,后人看到这把加盖乾隆之宝的扇子,如此简单的诗句尚有谬误,他们不会说这是当年某位大臣存心藐视皇上,还只当是皇上只知走马射箭,不懂汉学,连这样的错误也分辨不出呢! ”和绅语藏机锋,既诬称纪昀藐视皇上,又巧妙地挑起满汉的话题,令其他汉臣不便帮纪昀开脱。 乾隆见和绅巧言令色、危言耸听,心里老大不高兴。他有意维护纪昀,嘴却不好张开,便将脸转向纪晓岚:“纪大学士,你怎么不说话?王之涣这首诗你难道也记不全,莫非你真的是从心里看不起朕?”纪昀一直都在抽烟,没说一句话。开始他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待到亲眼看见了扇子上的字,才明白和绅为何发难,原来是这个宿敌抓住了自己的把柄。也怪自己粗心,漏写了一个字。 知道了真相,他心里反而有了底,就等着说话的时机。现在皇上给他机会,当然不能继续保持沉默。他提高嗓门:“万岁圣明,扇面上的画是微臣所画不假,但微臣却并不曾在扇底题诗,请皇上明鉴!”纪昀此话一出,皇帝及众臣工大感意外。“纪爱卿,你是说扇底的字非你所写,是他人模仿的?”“启奏万岁,字当然是臣的字,不过那不是一首诗,而是臣作画有感,临时填的词。”“词?”大殿上君臣异口同声。“不错,是词!”纪学士语气很肯定。 “既然是词,那就请纪爱卿念给大家听听吧!”“微臣遵旨!皇上、众位大人,纪昀献丑了!”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纪昀念毕,朝皇上和众大臣拱拱手:“请万岁爷和列位大人指教。”皇帝见纪昀如此机敏,心里实在爱惜。不觉笑出声来。说一声“好!”大臣们见皇上开心,都放声大笑,连声说好。大殿上一时欢声笑语,只有和绅一人,铁青着脸,尴尬地站在一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