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诗论——九十年代中国的实验诗歌 非亚 回过头去看中国当代自76年以后的诗歌发展史,无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庞大,数量 众多的诗歌书写中,存在着一脉不断叠加,丰富,复杂,难以言说,和具有强烈推动力的 诗歌实验潮流和原创精神,这种潮流和精神,伴随着漫骂,诋毁,恐吓,怀疑,论争,甚 至于惊奇,和一切毫无生气,四平八稳,或者正统的,常见的商业性和大众化诗歌,在形 式和精神要求上划清了最后的界限,另一方面,实验主义诗歌阵营本身,也在发生着不断 的否定和超越,每一次突破,都是对原有的实验诗歌的一次新的反对。这两种现实,构成 了中国当代实验性诗歌泾渭分明,又复杂纠缠的基本图景。 从诗歌史的发展来讲,实验性诗歌和正统的及陈腐的诗歌进行对抗是毫无意义的,这 些正统力量的存在由来以久,并且一定也将永远存在下去,诗人用不着对此大惊小怪,耿 耿于怀,甚至于暴跳如雷,实验诗歌需要对抗的,是诗人自己的写作惯性,它需要对抗的, 是现存的诗歌秩序,是诗歌写作的停顿,原地踏步和裹足不前。 从实验诗歌本身分析,有两种情况是存在的,一方面是自然而然的实验,一些诗歌的 写作者具有天生的异样的审美和个人艺术观,因此,他们的写作,一出手就与众不同,他 们的写作,自然而然成为实验诗歌的一部分,因为这样的写作吻合了他的个性与愿望,另 一部分的实验诗歌写作者,在艺术上具有求新求变的强烈愿望,这使得他们的写作,在实 验上带有一种自觉需要和倾向,这一部分诗人,人数较多,也带有更多的建设性,怀疑性 和破坏性,代表着实验诗歌的主流。 因此,当我们把目光投向9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时,实验诗歌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问 题的关键,是90年代中国实验诗歌都从事了那些工作,在那一方面取得了突破,它的整体 价值在当代诗歌史中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相对于80年代,90年代实验诗歌都有什么明显 的标志和倾向。 很显然,对实验诗歌的描述离不开对实验诗歌和诗人的追踪,离开了文本和具体的个 人写作的阐述,无疑是苍白无力的。 考虑到诗歌写作的连贯性和90年代实验诗歌的写作现状,以下对诗人和诗歌的叙述更 多地带有分类学的意味。 一.泛“口语化”写作。这一脉写作的诗人数量还真不少,主要以80年代的“他们” 和部分“非非”诗人为主,并从这两个群体发展而来,看一看九十年代不断加入“他们” 的新诗人,我们就能明白,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口语化”写作具有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和号 召力,在90年代“口语化”策略下的新诗人中,有如下一些诗人值得关注,如众所周知, 又争议巨大的伊沙,和徐江,侯马,以及“他们”诗群的新老诗人,如韩东,于坚,朱文, 杨键等人,还有原‘非非”的成员何小竹和吉木狼格等人。像伊沙的诗,我个人认为主要 是他的本性使然。他的诗,带有某种阅读上的消费性和视觉快感,有点像一次性餐具,并 具有类似于美术界“玩世现实主义”和“简约主义”的风格和品质,在“口语化”的理念 支持下,这一脉诗人的写作往往出人意料,其争议和实验性可能也是最强的,作品和其它 作品相比,也显得更为另类和与众不同。 二.叙事性诗歌。叙事性诗歌是9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所明显不同于80年代的一大特征, 这一脉诗歌写作的起因,是希望诗歌和现实保持一种平衡和平和的关系,并“把半空悬浮 的事物请回大地”(森子语),经过80年代艺术上高度抽象之后,具象的带有叙事意味的 诗歌,一下子有了充足的市场,并使有点儿走入死胡同的诗歌,重新又获得巨大的生命力, 并增大了以有诗歌的表现力。从事这些诗歌的写作者,主要有孙文波,张曙光,森子,桑 克和聚集在《阵地》周围的一群诗人。这一脉诗歌,在整个90年代实验诗歌中风格明显, 并且极其引人注目,而在语言和形式上,口语和书写语言也都是它使用的手段。 三.新学院派诗歌。新学院派诗歌更多是指以北京为中心一些受过良好大学教育的新 老诗人,老的一些,以西川,藏棣,西渡等人为代表,新的则以胡续冬等原“偏移”成员 为主,这些诗人的写作,具有文化和诗歌探索的双重意义,既不破坏,也不建立。 四.神学写作。神学写作的市场形成由来已久。诗人以神的面目出现可以追溯到远古, 这一脉诗人,更强调承担,责任,精神,死亡,从诗歌本质上来讲,虽然他们的诗歌写作 也带有对灵魂探索和诗艺的实验,但这一脉诗歌对当代诗歌写作和发展,我个人认为意义 不大,这一类诗歌的毛病是远离了现实和当下性,不像前面两种,更显得有血有肉,和充 满勃勃生气。因此,它也是实验诗歌阵营里最没前途和档次最低的。当然,从艺术角度上 我个人并不反对他们的存在,毕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就让他们继续写吧。 五.“70后”部分觉悟诗人。九十年代末,“70后”诗人开始浮上舞台,不管人们愿 不愿意,他们的出现已是事实,但从我个人来讲,我实在很不喜欢这一提法,这倒不是我 和他们有什么过节,而是觉得这样的提法未免太空泛了,如果仅仅是为了表示自己年轻和 生活态度与众不同也就罢了。这一些诗人,不管他们有何企图或目的,他们在“新口语化” 的策略下提出的主张已和过去有所不同,他们声称,要用“肉体“和“下半身”进行写作, 不管这样的提法是否会引来恶毒攻击,但他们的诗歌实验希望与众不同已是事实,我个人 认为,把这一部分90年代末登上诗坛的新诗人,称为“新粗俗主义”诗人也许更为合适, 这比起什么“70后”这种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肉麻提法好多了。这一些新诗人,有以北 京为中心的沈浩波,李红旗(名字起得真好),盛兴,朵渔等一群打算聚集在《下半身》 周围的作者。 六.处于边缘的诗人。处于边缘的诗人即使在80年代也都存在,所谓边缘,说白了也 就是处于主流文化之外或上述流派之外,或者,他们的写作,介于不同流派之间,掺杂了 各流派的不同主张,这样一些诗人,各地都有,他们的写作,也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如余 怒等人的作品。 从上面的分类,我们无疑可以分辨出,90年代那繁纷的诗歌中一些不同的声音,从另 一方面讲,90年代整个实验诗歌发出的呼声并不强烈,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验诗歌的不存在, 这一点,和80年代张狂的艺术宣言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导致这一点变化的,也许是因为 个体写作时代的到来,使诗人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个人诗歌的写作上,探索和实验是实实在 在的,诗人也实在没有必要整天对着观众叫喊自己的个人主张,事实上,许多实验诗人的 写作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从九十年代出现了许多诗人访谈录可见一斑,毕竟宣言是一回 事,作品又是一回事,但九十年代诗歌实验有着和以往很大不同的主张,却是分明存在的, 它通过大量实验性诗歌文本反映出来,在这里,我们更关注的,并不是九十年代实验诗歌 有没有发出什么宣言之类的东西,而是应该关注,当代实验诗歌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和高度,以及它,表现出了什么与以往所不同的异质。 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来讲,九十年代的诗歌与以往相比,无疑是贴得最近的,诗人从 现实出发,通过诗歌实验来反映一种虚拟的现实,并使这种虚拟的现实,打破了原有的审 美和诗歌秩序,也使诗歌在无意的发展中获得一口可贵的“活气”。90年代中国实验诗歌 以一种不事张扬的个性,逐步实现了诗人在诗艺和文本的双重野心,而正是不事张扬这一 特点,考验了人们对中国实验诗歌流向,广度和深度的判断力和反应力。 2000,7,5,南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