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绳捆住的红烛, 已被海风吹熄了; 跟着有一缕犹疑的轻烟, 左顾右盼, 不知往哪里去好。 啊!解体的灵魂哟! 失路底悲哀哟! 在黑暗底严城里, 恐怖方施行他的高压政策: 诗人底尸肉在那里仓皇着, 仿佛一只丧家之犬呢。 莲蕊间酣睡着的恋人啊! 不要灭了你的纱灯: 几时珠箔银绦飘着过来, 可要借给我点燃我的残烛, 好在这阴城里面, 为我照出一条道路。 烛又点燃了, 那时我便作个自然的流萤, 在深更底风露里, 还可以逍遥流荡着, 直到黎明! 莲蕊间酣睡着的骚人啊! 小心那成群打围的飞蛾, 不要灭了你的纱灯哦! 这是一首充满悲凉失落情调的抒情诗,诗人把海外漂零的愁苦、感时伤世的愤懑全都融于笔端,将才思和血泪共同凝结在短短的三个诗节中。 愤世嫉俗,讴歌光明理想,本是闻一多诗作中常见的主题。但读罢这首《寄怀实秋》我们就会发现,它既不同于早期的《回顾》,《志愿》那样情感跌宕、热情炽烈,也不象后期的《死水》、《荒村》那样晦暗阴冷、凄凉悲切,而是处在一种思想由激越向深沉过渡的转型期。诗作中既有“黑暗底严城”和“诗人底尸肉”这样阴暗的语句,也有自由的“流萤”,明亮的“珠箔银绦”和圣洁美丽的“莲蕊”,冷暖意象交相辉映,使诗的意境显现出一种矛盾撞击中的深沉力度,显得浑厚凝重。而开首一句的“泪绳捆住的红烛”则是个冷暖交加、悲喜共存的意象。“红烛”是我们民族传统中庆祝喜庆节日的圣物,它象征着美,象征着幸福;而诗作中的红烛却在发射光明的同时,却又灰心流泪,不仅被“泪绳捆住”,而且在阴冷的氛围中“被海风吹熄了;/跟着有一缕犹疑的轻烟,/左顾右盼,/不知往哪里去好。”这样,红烛的命运就含蓄而深切地象征了美好事物在黑暗现实世界中的不幸处境,将爱与美的光明和阴冷险恶的环境对立起来,产生了一种矛盾撞击中的语言力量。诗人以诗代信,向远隔万里的挚友深刻剖析内心感受,“红烛”意象正是诗人此时主体精神的自比。它正直诚挚,蕴含着炽烈无私的光和热,然而苦闷黑暗的现实却不容它点燃自身,创造光明和温暖。于是,诗人感到巨大的失路之悲,仿佛灵魂已经“解体”,“左顾右盼”却找不到爱的热土,灵魂的归宿。诗人感到愤懑,悲哀,失落,但他毕竟已成熟起来,即使在“黑暗底严城里”、在“恐怖方施行”的“高压政策”下,仍没有放弃对爱与美的渴望,并以行动孜孜不倦地追求。他珍视与诗友梁实秋的友谊,一方面用成熟的目光关注他的行动,告诫他不要慑于环境“灭了你的纱灯”;另一方面又情愿冒着化为“尸肉”的“恐怖”,借“珠箔银绦”“点燃我的残烛”,在阴城里“照出一条道路。”。如果烛光真能点燃,诗人便愿化身为“自主的流萤”,迎着“风露”,追求生命的自由与潇洒。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人已脱尽少年时稚气的幻想和短暂的冲动,认识到追求自由光明是漫长而艰难的,并准备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诗人始终不向黑暗现实妥协,执着、倔强地奋斗了一生,并最终为正义与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与美的辉煌乐章。 (阎延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