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当前位置: > 新诗鉴赏 >

闻一多《梦者》

时间:2005-12-13 00:00来源:泛舟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假如那绿晶晶的鬼火   是墓中人底   梦里迸出的星光,   那我也不怕死了! ...
假如那绿晶晶的鬼火
  是墓中人底
  梦里迸出的星光,
  那我也不怕死了!


  《红烛·孤雁篇》系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时的一些诗作,异域的孤寂、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学习都使他的思考复杂了,深入了,提出的问题往往出人意料。《梦者》就是这么一篇作品。

  诗的中心在于一个“死”字。长眠于墓地的是已死的人,而彷徨于墓地的则是将死的人。阴森森、漆漆黑的墓地,连接了黑白,阴阳两重世界。在“死”的空气里,已死与将死展开了一场严肃的对话,主题就是死亡。

  这气氛本身是相当瘆人的:昏暗的夜色、模糊的小路、哑默的墓冢、奇形怪状的草木、透入骨髓的冷风,以及“那绿晶晶的鬼火”,那么,诗人还来这里干什么?他为什么独独对这样的景致感兴趣?他究竟是“怕”还是“不怕”?

  我认为这两种心境都是存在的。他肯定有所畏惧,只是,畏惧的倒主要不是这片坟场的森严与鬼魅,而是畏惧“死”本身,更准确地说,是因“死后”那个世界的未知性而生心灵的“颤音”。对于每一个注定都要走向死亡的人,只要你不是过分麻木不仁,都不能不关心“死后”,特别是对于惯作形而上思考的现代人。特别是来到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所在;但人们关心得最多也最不可能获得解答的问题也是“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反差:愈是不可知就愈想知,愈想知就愈失望,愈失望也愈恐惧,愈恐惧又愈想知。在恐惧──不可知──想知间就产生了这样的过渡关系。闻一多来到坟场(或是真实中的或是感觉中的都无所谓),显然是有意无意地受到了这种“求知欲”的引诱。他想来!他要来!鬼使神差的来!“来”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恐惧,是“怕”的结果。当然,人们对“死后”的无知与恐惧总是多种多样的,闻一多的诗歌中多次描述了“死”、“死后”每次都各有特色。在这里,诗人的“怕”大致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孤独、寂寞、没有生机、没有希望。这实际上是倾向于把“死 后”现实化,以现世的人生需要为标准来估量“死后”。我认为倒也符合一位中国诗人的文化素养。

  诗人的“不怕”主要表现在他尚能面对“绿晶晶的鬼火”运行自己敏捷的思维。他设想,长眠于墓中的死者是真正的“长眠”,他们舒适地进入了各自的梦境,并且在梦中,还拥有自己的晶莹的星空。在人类的现世界上,“星光”总是恬静、和谐与希翼的象征。如果这样的境界还能在“死后”的世界上保留,那么,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诗人以生观死,又以生的乐趣来设计、转移死的诡秘,于是得到了一份暂时的慰藉。酣睡在星空怀抱中的“梦者”就是享受着这一乐趣的幸运儿。

  那么,“梦者”就一定是长眠于荒冢之下的魂灵么?当然不是。既然“死后”的世界都可能有这样的“梦者”,那么生的世界又未尝不更该有“梦”、有“星光”呢!诗人以“梦者”的体验为生命的最后的慰藉,这是不是因现实的不满足而生出的忧患呢?也就是说,在闻一多当时的现实人生中,要真正做这样一个舒适的“梦者”或许本来就不那么容易,所以他就特别关心“死后”如何!《梦者》是一首玄想诗,但仍然具有现实人生的投影。

  这首诗想得很深、很透,但写下来却又是这样的简洁而富有现实主义的情趣,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创作原则:“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冬夜〉评论》)

(李怡)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徐志摩《康桥再会吧》

    康桥再会吧① 康桥,再会吧; 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

  • 徐志摩《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