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 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拚一醉,留春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这是一首送行词,是作者给友人李珙送行而写的。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撰有借春秋以寓时事的《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一书。 本词是借送客以抒发感慨。词的上片作者对友人李珙因欲济时报国而不可得,只能浪迹江湖,表示深切的同情。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表宫殿朝堂。“翩然”,即飘然。这两句是问李珙为何离开朝廷,飘然引退。词起句故作设问,引人遐想:好端端的京官不做,却偏偏要飘然引去,所为者何?紧接着写他归隐后又将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境遇呢?“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即今后将过着与江上烟雨、鸥鹭作伴的隐居生活。这就告诉友人,辞官归野,虽有摆脱羁绊的欣喜,但亦有风雨如磐的隐忧。这就不难看出友人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自有其难言之隐衷。“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作者代友人慷慨陈词,代抒愤懑,即李珙空有报国之心而不能实现;虽有济时良策而无处吐露。于是只有归去!这样写,既是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理解,亦是作者自我心声的吐露。作者吴潜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但却因此受谗被贬。可见他们二人的遭遇是相同的,因而有共同的心声。“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想到友人今后将泛舟湖海之上,寄情山水之间,作者自然地对友人加以关切和叮咛:在你泛海弄扁舟、途经垂虹亭时,不要忘了在桥亭之下系住小舟,去尝尝那著名的鲈鱼。“垂虹亭”,在今江苏吴江县。据《吴郡图经续记》云:“吴江利往桥,庆历八年(1048),县尉王廷坚所建也。……桥有亭曰垂虹。苏子美尝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非虚语也。”李珙,吴郡人,归隐乡里,这里用其家乡景物、故事,显得亲切、自然。“鲈堪煮”,是用西晋人张翰的故事,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就弃官回到松江(见《世说新语·识鉴》)。 词的上片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询问友人为何要“翩然引去?”表示对友人依依惜别而不愿其遽去的深情;其次则指出友人虽“济时有策”,却“报国无门”,这便表达了对友人离开“红玉阶”(辞官),泛舟江湖(归隐)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就友人归隐事而表达自己的劝慰之情,同时亦抒发自己的感慨。 “拚一醉”六句,写出了自己对友人欲送还留的矛盾心情。“拚一醉,留君住。”想到友人即将离京返乡,不知何日才能相逢,因而总想多相聚一会。而多饮一杯酒,便可以让友人多停留一点时间,所以作者甘愿一醉相留。而且临行劝老友多喝一杯,殷殷惜别,亦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慨。“歌一曲,送君路。”千里搭帐篷,没有不散的筵席。一醉相留之后,临行愿以一歌相送。这一歌,蕴含着难以言传的无限深情,真是“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这是作者对友人归隐的忧思,是令人深思的反问。即放眼大江南北,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对于一个有志于“济时”、“报国”的人来说,何处才是你的归宿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欲归无处”!这是促人猛醒的劝诫。意在唤起友人对残破现实的关注,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不忘忧国。“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这是作者进一步陈述自己的感触和想法。意即世事都未了结,而岁月如流,人亦垂老,若再蹉跎岁月,岂不更难“济时”、“报国”了吗?作者殷殷致语,词意愈转愈深。“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举头问天,“何处是归处”?天亦无语。说明自己的感慨无人理解。结语显得委婉、含蓄、深沉。 这首词以问句结构全篇,做到层层深入。词以问句始,以问句终,中间亦以问句道出全词的主旨。起句是问友人因何事要翩然引去?作者代为回答是空有济时良策,但却报国无门。中间是问友人“欲归何处”?这一令人深思的反问,正是此词的主旨所在。结语是问青天,得到的回答是“天无语”。司马迁曾说:“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当人们对现实中的一些人事无法理解而苦闷、悲愤时,便不禁仰天而问了。但天却“无语”。这“无语”是不解人意而无法回答呢?抑是深解人意而不愿回答呢?词收束得极其含蓄。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葛汝桐) ※版权归本站或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欣赏,任何人不得私自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